|
|
訂閱社區雜志 |
【廢氣】山東將在大氣污染治理中引入具象性評價指標 |
(時間:2011/12/12 11:42:39) |
近期多地連日霧霾天氣令中國民眾對大氣的關注熱度空前高漲,但生澀難懂的監測數據卻令人頭疼。山東省環保部門提出,將在今后的大氣環境治理中引入具象性指標,讓“藍天白云 繁星閃爍”成為評價標準。 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透露這一信息。他說,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當前環保部門發布的空氣質量專業術語不同,“藍天白云 繁星閃爍”更易被理解和作為判斷依據,普通群眾都能成為大氣環境的監督員。 “藍天白云 繁星閃爍”是這個省繼在2010年將“恢復魚類生長”作為水環境描述性指標后,在大氣領域再次提出類似的指導性目標。 2010年初,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恢復魚類生長”作為當年省控59條重點污染河流治理目標。經過一年努力,到當年底,這些河流水質全部達到常見魚類穩定生長標準。 張波用治水的經驗來闡釋大氣治理的新思路。他說,流域治理包涵如COD(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石油類、懸浮物等多種指標,用這些指標評價水環境比較科學,但群眾不容易看明白。“當面向普通公眾的時候,最好用一般人容易理解和判斷的描述性指標。”他說,“我們只是將專業的術語‘翻譯’成公眾能理解的語言。” 但僅描述性指標尚不足以科學反映大氣改善的成效,因此山東嘗試將氣象學上的“能見度”作為對應“藍天白云 繁星閃爍”的技術參考指標。如觀測經驗表明,在山東省會濟南能見度超過10公里,即可達到“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描述性指標。 “10公里是此前研究濟南大氣得出的經驗數據。”張波說,研究表明,能見度與PM2.5、PM10、濕度、溫度等因素有關系。目前,環保廳正組織專業團隊研究能見度與以上這些因素的關系,其中哪些是氣象原因,哪些又是由于污染造成的,又各占多大比例。 張波進一步解釋說,“能見度”實際是氣象學指標,但因環保領域很難找出一個指標能直接對應“藍天白云 繁星閃爍”,只能“借用”這一指標來作為衡量“藍天白云 繁星閃爍”的技術參考依據。 山東省環保部門宣布這一創新舉措之前數日,中國多地連續遭遇霧霾天氣,部分城市空氣質量下降,而環境監測數據與公眾感官印象相差很大,有關與霾相關性較高的PM2.5是否應納入空氣質量評價體系的討論持續升溫。 11月16日環保部對外公布《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和《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日報技術規定》(三次征求意見稿),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最新消息稱,中國群眾普遍贊成將與霾相關性較高的PM2.5納入最新制定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公眾關注討論PM2.5是一件好事。”張波說,“但是這種討論應該更加深入,進而更多地思考如何系統解決大氣污染問題。” 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此前曾表示,中國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城市大氣環境質量仍不盡如人意,大氣污染物排放負荷巨大,以臭氧、灰霾污染為特征的復合型污染日益顯現。 根據去年公布的《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到2015年,中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下降,重點企業全面達標排放,重點區域內所有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國家二級標準,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明顯減少。 “大氣治理面臨深層次的利益取舍,涉及行業十分廣泛,對各級黨委政府統籌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是一個考驗。盡管有困難,但我相信寧靜夜晚坐看繁星閃爍將不會是遙遠的期待。”張波說。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